深秋的北京,寒意渐浓,但位于东城区的某实验小剧场内,气氛却异常热烈。晚上七点半,灯光渐暗,舞台亮起,一部名为《黑瞳》的大型反腐题材话剧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公演。台下座无虚席,观众们凝神屏息,随着剧情的推进,他们的表情时而凝重,时而愤慨,时而发出轻轻的叹息。当大幕最终落下,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数分钟,许多观众的眼角还闪烁着未干的泪光。
《黑瞳》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某大型国企的掌门人吴曼华,一位曾有过抱负和才干的女强人,为了儿子前程,利用手中职权,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徇私舞弊,收受巨额贿赂,最终与儿子一同陷入犯罪深渊。这部话剧没有简单地将角色脸谱化,而是深刻剖析了人物从坚守原则到一步步滑向腐败深渊的复杂心理历程,展现了权力异化对人性的扭曲,以及腐败行为对家庭、对社会造成的巨大伤害。
“我们创作《黑瞳》的初衷,绝不是为了简单说教,而是希望观众能通过舞台上的‘这一个’故事,看到腐败背后的逻辑和危害,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该剧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他表示,剧组在创作过程中走访了纪检监察干部、司法工作者以及相关案例当事人,力求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实复杂性。舞台设计也别具匠心,运用旋转舞台和多媒体技术,巧妙地将人物的内心挣扎与外部的调查过程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冲击。
在剧中饰演吴曼华的国家一级演员李芸分享了她对角色的理解:“吴曼华不是一个简单的‘坏人’。她有过理想,也有作为母亲的柔软和无奈,但正是在‘为家庭好’的借口下,她一步步迷失了方向。演绎这个角色,我感到非常沉重,因为她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李芸的表演细腻而富有层次,将人物内心的矛盾、侥幸、挣扎直至最终的悔恨刻画得入木三分,赢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评价。
《黑瞳》的演出,恰逢国家持续深化反腐败斗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之际,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单位将其作为一场特殊的警示教育课,组织党员干部集体观看。一位刚看完话剧的机关干部感慨道:“舞台上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人警醒。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一旦公权私用,必将害人害己。这种艺术化的警示教育,比单纯的文件学习更直击心灵。”
戏剧评论家王教授指出,《黑瞳》的成功在于其现实主义的勇气和深度。“它敢于触碰现实中的敏感议题,并以高度的艺术责任感进行处理。作品没有停留在展示腐败现象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产生的土壤和机制原因,特别是对‘家庭腐败’这一现象的呈现,极具现实针对性。这体现了当代戏剧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该剧的编剧团队透露,为了确保剧本的真实性和严谨性,他们查阅了大量公开的案例资料,并咨询了法律和纪检监察领域的专家。“我们希望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都经得起推敲。艺术源于生活,但需要对生活进行提炼和升华,目的是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受到启迪。”
《黑瞳》的巡演在全国多地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南方某市演出时,恰逢当地一起重大腐败案件开庭审理,剧场内观众的观剧体验因此更添一份现实的沉重。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自发留在剧场大厅讨论,有人认为话剧揭示了“腐败成本最终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道理,也有人反思如何从制度和文化层面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黑瞳》并没有提供一个廉价的“大团圆”结局。吴曼华母子最终受到法律严惩,但留给观众的思考是长久的——如何有效监督权力,如何涵养清廉文化,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这部剧作的价值,或许正体现在它成功地抛出了这些沉重却无法回避的问题。
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黑瞳》的影响力已超越话剧舞台本身,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它表明,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能提供审美享受,更能积极参与到时代进程之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思考与进步。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今天,《黑瞳》如同一记沉钟,敲响在每一位观众的心头,提醒着权力与责任、欲望与底线之间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