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看似普通的高档公寓命案,牵出了一段横跨数年的情感迷局与连环罪案。近日,本市警方宣布成功破获一系列手法独特的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某利用其精心打造的“完美情人”形象,周旋于多名女性之间,在骗取巨额财物后对部分受害者痛下杀手。此案因其犯罪手法的隐蔽性与嫌犯身份的反差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月15日,市中心“铂悦府”公寓内一名年轻女性的死亡,最初被物业人员当作普通的独居者意外事件上报。报警记录显示,保洁人员在进行例行打扫时,发现租户李女士(化名)已无生命体征。现场门窗完好,无明显打斗痕迹,死者神态安详,甚至妆容整齐,仿佛只是陷入沉睡。初步勘查后,警方并未立刻察觉异常。然而,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医在细致检验后,于死者颈部发际线处发现了一个极为细微的、符合特定注射手法的针孔,这一发现彻底扭转了案件的性质。尸检报告最终证实,死者系因被注射一种罕见的心脏抑制剂而导致急性心力衰竭,他杀的可能性急剧上升。
警方随即成立专案组,围绕死者李女士的社会关系展开密集排查。调查初期,与李女士交往密切、在案发时间段内行为轨迹清晰的男友王某,因其表现出的悲痛欲绝和高度配合,一度几乎被排除嫌疑。王某,时年三十四岁,自称是一名成功的自由投资人,谈吐优雅,外形出众,在亲友圈中风评甚佳。他与李女士相识于一场高端酒会,交往半年,在旁人眼中是一对令人艳羡的璧人。
转折点出现在技术部门对李女士电子设备的深度恢复中。一部被格式化的旧手机里,复原出的聊天记录揭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王某。记录显示,王某在与李女士交往的同时,还至少与另外三名女性保持着亲密关系。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女性都曾在其与王某交往期间,遭遇过不同程度的财务损失,其中两人曾有过原因不明的重病或意外受伤经历。一条来自李女士的未发送成功的草稿写道:“如果他说的都是假的,那笔钱……” 这成为了指向王某的关键线索。
基于这一突破,专案组调整侦查方向,将王某及其名下错综复杂的资金往来作为调查核心。经查,王某所谓的“投资事业”纯属子虚乌有,其真实收入来源完全依赖于几位女友的“资助”和“投资款”。他利用伪造的房产证明、项目合同以及高超的情感操控技巧(PUA),诱使受害者们不断投入资金。随着调查深入,警方发现王某的履历亦为精心编织的谎言,其真实身份是一名仅有高中学历、曾因诈骗罪留有案底的无业人员。
在掌握了王某涉嫌诈骗的确凿证据后,警方对其进行了严密布控。然而,王某具有极强的反侦察意识,行动极为谨慎。真正突破其心理防线的,是警方找到的另一位险些遇害的幸存者张女士(化名)。张女士向警方回忆,在一次与王某的旅行中,她曾因饮用王某递来的饮料后感到极度不适,险些溺水身亡,当时只以为是意外。结合李女士案中的注射手法,警方确信王某存在通过制造意外来清除障碍的重大嫌疑。
面对日益收紧的调查网络和警方出示的环环相扣的证据链,王某的心理防线最终崩溃。在长达十余小时的审讯后,他初步交代了其犯罪事实。据其供述,他专门通过各类高端社交场合物色经济独立、情感需求较高的单身女性,利用量身定制的情感攻势和华丽包装的身份迅速建立关系。其目的不仅是骗取钱财,当受害者有所察觉或试图摆脱控制时,他便可能起杀心,并精心策划成意外或疾病发作的假象,以掩盖罪行。李女士正是因为发现了其多重诈骗的蛛丝马迹并试图追回资金,才招致杀身之祸。目前,王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诈骗罪等多项罪名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案件仍在进一步深挖中。
这起案件褪去“风流”的浮夸外衣,暴露出的是极度冰冷的算计与残忍。犯罪心理学专家指出,此类罪犯往往具有高度的 narcissism(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倾向,他们将他人视为满足私欲的工具,缺乏共情能力与道德约束。此案也再次为社交关系复杂的现代人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在投入情感与信任时,需保持必要的理性审慎,警惕那些过于“完美”的邂逅。如何在社会交往中构筑安全防线,识别潜在风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安全课题。警方亦呼吁,如有类似受害经历的民众,应勇于向公安机关报案,共同维护社会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