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间,大型原创历史话剧《黑白英烈》在国家大剧院隆重首演。这部历时三年精心打磨的作品,以一场震撼人心的灵魂拷问,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重新审视信仰、忠诚与牺牲的沉重命题。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中,剧场内鸦雀无声,结束时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许多观众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
《黑白英烈》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剧情围绕我党地下工作者“磐石”与日伪特务机关“梅机关”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展开。我方一名代号为“影子”的高级情报员不幸被捕并英勇牺牲,导致城市地下联络站面临暴露的致命危险。更严峻的是,一份关乎数百名同志生命和整个华东地区情报网络安全的绝密名单下落不明。与此同时,日伪“梅机关”负责人武田一郎正布下天罗地网,企图利用这次机会将我地下组织一网打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剧情迎来了巨大转折。长期潜伏于敌人内部、身居伪政府要职的我党党员谢云亭,接到了组织上交给他的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要设法营救被困同志,转移联络站,更要亲手“指认”并“处决”那位窃取名单的“叛徒”——而这位“叛徒”,恰恰是与他单线联系、对他知之甚深的上级领导。一时间,谢云亭被推入了极度残酷的境地:在外界看来,他必须扮演一个心狠手辣、戕害同胞的汉奸;而在内心深处,他要用自己的手,去玷污一位清白同志的声音,并将自己置于整个世界的对立面,承受万千唾骂。
编剧以其精湛的笔触,并没有将谢云亭塑造成一个符号化的英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他深夜独处时的痛苦挣扎,看到了他对妻子不敢言说的愧疚,看到了他在执行任务前对着一件旧物默默垂泪的脆弱。这些细腻的刻画,让英雄的形象有血有肉,他的选择因而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可贵。他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选择了无畏;他并非没有犹豫,而是在犹豫后更加坚定。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剧中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独角戏。谢云亭在成功“铲除叛徒”后,独自一人在办公室。舞台上只有一束追光打在他身上,他面对虚空,仿佛在与那位被他“指认”的同志对话,又像是在拷问自己的灵魂。没有激烈的外部动作,仅凭大段饱含情感的独白和极其丰富的面部表情,演员将角色内心深处的巨大悲痛、无法言说的委屈、对信仰的绝对忠诚以及对胜利的殷切期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刻,观众得以窥见,在那副“汉奸”的冰冷面具之下,跳动着的是一颗怎样灼热而痛苦的赤子之心。
该剧的舞台设计也别具匠心,极具象征意义。整体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营造出压抑紧张的时代氛围。舞台后方是一面可以移动的巨大砖墙,随着剧情推进不断变换角度和位置,时而象征着坚固的堡垒,时而代表着冰冷的牢笼,时而又化作无法逾越的鸿沟,巧妙地外化了主人公所处的困境和内心的压抑感。灯光与音效的配合也堪称绝妙,急促的电报声、尖锐的警笛声、淅沥的雨声,都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一个真实而富有张力的戏剧空间。
《黑白英烈》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敌我二元对立,深入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个人名誉、情感与组织纪律、革命利益之间的尖锐矛盾。它向今天的观众抛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当忠诚需要以背叛的形式来证明,当牺牲意味着永世背负骂名,一个人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支撑下去?这种“黑白颠倒”的牺牲,因其不被理解而显得尤为悲壮,也因其目的的纯粹而闪耀着永恒的人性光辉。
演出结束后,一位年轻观众动情地表示,这部剧彻底改变了他对“英雄”的认知。“以前觉得英雄都是高大全的,但谢云亭让我看到,英雄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会痛、会怕、会委屈。正是在这种撕裂与痛苦中依然坚持信仰,才更显得伟大。”一位研究抗战史的老教授则评价道:“《黑白英烈》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望。它让我们铭记,胜利的基石正是由无数个像谢云亭这样‘无名’的英雄,用他们的沉默和隐忍铸就的。”
在和平年代,枪林弹雨的考验已然远去,但《黑白英烈》所传递的关于信仰、责任和牺牲的精神内核,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天空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无数英烈曾以各种方式,包括那些不被当时世人所理解的方式,默默拭去了阴霾。他们的名字或许湮没于尘烟,但他们的精神,如同剧终时那盏终于被点亮的明灯,穿越时空,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该剧将于本周末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首轮演出,预计将引发新一轮关于历史、信仰与英雄主义的话题讨论。